2020年,疫情突发,给全球棉业和纺织业带来诸多风险与挑战。面对疫情,在党中央、国务院的高度重视和政策支持下,国内棉花、纺织企业积极复工复产,产业链上下游加强协作,市场信心逐步恢复。
此外,随着海外经济重启,我国服装出口逐渐好转。据中国棉花网消息,今年4月,中国对欧盟服装出口量同比增加71.1%,出口额增长32.6%。和疫情前的2019年同期相比,4月,欧盟对中国服装进口量增长2%,进口额按欧元计算增长5%。欧盟对其他国家和地区的服装进口量和进口额分别下降6%和7%。另据海关数显示据,今年6月,我国纺织品服装(包括服装及衣着附件)出口额为151.48亿美元,同比增长17.66%,环比增长24.2%。今年1-6月,我国纺织品服装累计出口额为715.28亿美元,同比增长40.26%。以上数据都有力证明了我国棉纺织企业生产稳定,也证明了我国棉纺织产业经受住了考验,凸显了棉纺织产业在生产规模、产业链完备水平、商业模式创新速度等方面的优势。随着疫情的好转和交易环境的改善,相信我国棉花消费潜力也会得到进一步释放。
后疫情时代棉花需求持续恢复
放眼全球棉花市场,随着2021/22年度棉花消费回升,纺织企业开机率持续较高,东南亚国家疫情虽然严重,但并未完全封锁,影响相对有限。据美国农业部(usda)报告,2021/22年度,全球棉花期末库存1944.3万吨,较2020/21年度下降81.6万吨,全球期末库存消费比为72.9%,较2020/21年度下降5.9个百分点。
从生产环节来看,受粮棉比价影响,全球棉花种植面积总体有所下降,在单产不变的情况下,全球棉花产量仍保持在2500-2600万吨。其中,中国新年度产量预期同比减少;印度产量预期基本持平;美国得益于天气好转,棉花产量略有增加;巴西将有所减少;巴基斯坦棉花产量有所恢复。因此,从整体来看,全球棉花产量仍保持或略高于2600万吨。
我国棉花市场在疫情后期表现为纺织企业用棉需求恢复迅速,仍处于持续去库存阶段。受疫情影响,我国棉花消费大幅下降,库存累积情况较为严重。近几年来,我国棉花一直保持去库存的主基调。从商业库存和工业库存来看,我国棉花商业库存减少,工业库存增加,说明整个产业形势转好。截至5月末,全国棉花工商业库存数量约444万吨,与去年同期基本持平,走势比较平稳。
虽然疫情对我国棉纺织产业带来了一定冲击,但我国棉纺产业链并未被疫情打倒,主要表现在纺织企业织机订单数和开机率比较高,从开机率的角度看,目前国内纯棉纱厂和织布厂开机也都处于较好水平,尤其是纺织企业开机率处在近些年来最高水平。纺织企业的成品库存持续保持低位,布厂的库存回到相对中位,棉纱的加工利润相对较高,并且已经持续了两三个季度。
我国棉价稳中见涨棉价差持续波动
从棉花价格来看,我国棉花走势较为平稳。截至6月16日,中国棉花价格指数(3128b)年度均价为14968元/吨,同比上涨19.2%;郑棉期货主力合约年度均价14895元/吨,同比上涨19.6%。回首近半年来我国棉价运行趋势,郑棉主力合约价格已从15000元/吨均衡线附近涨至17000元/吨高点,接近2000点的涨幅相比其他农业品类已经算是不小的行情。目前,国内棉花供需基本平衡,市场价格运行相对平稳。而国际棉价振幅较大,国内稳健上涨和国际大幅震荡形成鲜明对比。到6月16日,cotlooka指数为95.6美分/镑,较年度内高点下跌2.9美分/镑;年度均价84.54美分/镑,同比上涨18.6%。ice期货主力合约结算价为85.95美分/镑,较年度内高点下跌7.74美分/镑;年度结算均价是78.4美分/镑,同比上涨25.9%。除此之外,2021/22年度,内外棉价差持续波动。自2020年9月以来,内外棉最大价差为2311元/吨,最小价差为378元/吨,平均价差1306元/吨。
在棉花市场调控方面,国家发改委发布了《关于“十四五”时期深化价格机制改革行动方案的通知》。通知中提出,要完善棉花目标价格政策,健全风险分担机制,合理调整棉花目标价格水平,继续探索可持续的棉花新型政策。从储备棉政策来看,在保持政策常态化、机制化的同时,机制设置更符合市场规律。在进口棉的配额管理政策方面,进口棉发放数量总体宽松,在89.4万吨关税内配额基础上,适时增发了棉花进口滑准税配额70万吨,全部为非国营贸易配额。同时,2020年12月底滑准税税率调低,也大大降低了纺织企业的用棉成本。
另外,2021/22年度,我国棉花总产稳定,但在区域布局上过于向新疆集中,内地植棉面积继续大幅下滑。从中国棉花协会最新调查数据来看,2021/22年度,全国植棉面积4349.7万亩,同比下降5.38%,新疆面积增长0.62%,黄河流域减少33.2%,长江流域大面积下滑,减少了20%以上。我国仍然是全球棉花消费第一大国,预计今年我国的棉花消费将稳定在800-900万吨,棉花产量将维持在550-650万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