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棉花生产国和消费国,棉花综合机械化率近年也不断提升,2020年达到85%,其中机耕率、机播率和机收率分别为100%、95%、55%。机收率较低的原因除了新疆一些地方棉花品种、田间管理还不适应机械化采收的要求,还在于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棉区的机采率较低。但“十三五”期间,我国棉花主产区由长江流域、黄河流域、西北内陆地区(主要是新疆)的“三足鼎立”,演变为新疆棉区“一枝独秀”的格局已进一步稳定,棉花生产机械化率持续攀升。2021年新疆地区植棉面积达3718万亩,占全国总面积的79.8%,棉花全程机械化率达88%。
但是当前我国棉花生产机械化还面临诸多问题:残膜污染治理,技术装备智能化水平不高,精细化管理水平不足等等。如何百尺竿头更进一步?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有关方面正多措并举、“打怪升级”。
机采棉含杂率主要跟棉花脱叶效果和采净率有关。“这几年为了提高机采棉的品质,我们也做了大量工作。”温浩军告诉记者,比如将原来(66+10)厘米的种植模式改为(72+4)厘米的超窄行或者是76厘米的等行距,从而提高脱叶效果。同时从施药技术与装备入手,提高施药质量,从而提高脱叶质量,降低棉花含杂率。
对于未来的发展,温浩军建议,要开展棉花生产精准作业和智能化管理技术研究和装备开发,包括土地整理、精准施肥、精准播种、水肥一体化智能灌溉、精准施药、精准收获等关键技术环节,提高作业质量和效率。还要实现对棉花生育期生长情况的动态管理和各作业环节的智能管控,最终形成规模化、集约化的生产模式,降低生产成本、增加经济收益,提升棉花品质,从而实现我国棉花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提升国际竞争力。